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德州反邪教 > 学术争鸣 > 正文

浅谈在贫困地区开展反邪教工作的重要性

  贫困地区大多具有“地处边远山区,基础设施滞后,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落后”等特点,也极易成为邪教发展蔓延的地区。因此,加强对“全能神”、“门徒会”等邪教在贫困地区活动情况的调研,掌握冒用宗教名义邪教在贫困地区的活动特点及规律,加大反邪教工作力度势在必行,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精准脱贫步伐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而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滞后,往往给邪教以可乘之机。笔者在一个边境州市工作调研中发现,2016年某县查处的39名“门徒会”邪教人员,其主要是受“门徒会”邪教小恩小惠的诱惑,被其能防病治病甚至能不劳而获等歪理邪说的蛊惑而误入歧途。在邪教活动较为突出的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与“脱邪”相结合,把治贫与治愚相结合,让群众经济富起来,精神上强起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让邪教无处藏身。

  二是加强源头治理,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需要。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贫困地区的反邪教工作,特别是反邪教宣传教育仍是“短板”,群众识邪能力弱、防邪意识差等问题依然突出。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某县在2000年开始,受召某某的蛊惑,其冒用佛教名义,利用民族习俗,非法建盖小庙堂多达20处,在群众中搞所谓的“民间信仰”活动,传播歪理邪说,严重干扰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当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时,还有部分骨干人员公然进行非正常上访闹事。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反邪教基层基础工作,强化源头治理,突出抓好反邪教宣传教育,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识邪防邪反邪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需要。邪教在社会中的滋生蔓延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联系,更与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密切相关。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教育水平影响着人们对各种新事物的理性鉴别力和判断力。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由于科学知识比较丰富,识别邪教能力较高,抵御邪教能力也较强;反之则较弱,因而被邪教裹胁的可能性就较大。笔者在工作调研中发现,在偏远山区特别是边境农村地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往往滞后,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少,群众文化活动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弱,区分不了宗教、邪教和封建迷信,邪教往往就乘虚而入。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的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才能有效防范邪教在贫困地区的发展蔓延。

  四是因地制宜,推动探索贫困地区反邪教工作的需要。贫困地区往往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具有差异,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面对现代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冲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信息的非对称性和不完整性,也必然影响着人民群众鉴别真伪的能力,在科学与伪科学、真理与非真理的问题上缺乏理性思维的支撑,而一些人注重的是实际和实惠,并抱有很强的感恩图报心理。这也成为一些冒用宗教名义邪教组织能够在贫困地区发展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深入研究和探索在贫困地区开展反邪教工作的方式方法,坚决遏制 “门徒会”、“全能神”等邪教组织在贫困地区的发展蔓延。


  五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妥善处理依法管理宗教与打击处理邪教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宗教信仰的形态复杂多样。长期以来,各种形态的宗教同时并存于不同民族之中,与各民族社会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某边境州市12个少数民族分别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依法登记的活动场所近500处,分布于全市71个乡镇,有信教群众30万余人,民族宗教信仰影响面广,情况复杂。妥善处理依法管理宗教与打击处理邪教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到广大贫困地区的安定和谐,关系到各民族同步实现小康。因此,在反邪教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让我们共同携手,坚决铲除邪教这只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版权所有:中共德州市委政法委员会
技术支持:德州新闻网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6]16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鲁ICP备11024252号-1 鲁公网安备 37149202000012号